可穿戴市場現狀
Fitbit從無到有的八年耕耘更像是可穿戴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如今的可穿戴市場也不再屬于數年前功能單一的健康追蹤器。在資本的推動以及媒體的關注下,智能穿戴技術在不同領域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以Fitbit為代表的智能手環產品外,蘋果、三星、華為等傳統硬件企業、耐克等運動娛樂企業以及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也紛紛跟進,產品類別無所不包,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服裝等在極短的時間內占領了整個市場,可穿戴應用百家爭鳴之勢驟起。
產品和技術的局限
截至目前,日益壯大的可穿戴產業并未孕育出一款廣受認可的殺手級產品:功能仍難滿足市場需求,用戶體驗差強人意,用戶需求發掘方向不明確,導致做產品定義時盲目追求功能上的大而全。如何才能利用最新的技術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我們知道,目前可穿戴設備基本上是以MCU或AP作為主控,通過各種傳感器進行相關指標的測量,外加藍牙或NFC等技術進行無線通信。雖然這些技術單列出來都相對成熟,但組合在一起滿足可穿戴設備的需求還遠不像“搭積木”那么簡單。
此外,續航問題也為可穿戴設備招來了不少非議,對于小屏或者無屏的智能手環來說,這個問題可能并不存在,但是搭載了LCD屏幕、CPU及GPU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依舊延續了智能手機的尷尬,難逃一天一充的宿命。
盡管無線充電、柔性電池和快速充電等電池相關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還需時間。面對消費者日益強烈的低功耗需求和實時的娛樂功能多樣化需要,現有的電池技術瞬間變得脆弱起來?梢,除了在電池技術上尋求突破,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實現較低的功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擺在可穿戴設備業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悉,僅在中國市場,智能可穿戴市場規模將由2014年的22億人民幣發展到2015年的135.6億,預計2017年將達300億人民幣,市場潛力巨大。這里我們給出智能穿戴設備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分析智能穿戴設備在關鍵技術、產業生態、應用領域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并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建議。希望給廣大重業者一些參考。
1.智能穿戴設備基本情況及發展趨勢
1.1 智能穿戴設備概念及分類
智能穿戴設備是能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整合進用戶的衣服、鞋帽等其他配件中,集成了軟硬件而具備一定計算能力的新形態終端設備。目前,智能穿戴設備多以可通過低功耗藍牙、Wi-Fi、NFC等短距離通信技術連接智能手機等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產品形態包括以手腕為支撐的智能手表、腕帶、手環等產品,以頭部為支撐的智能眼鏡、頭盔、頭帶等產品以及智能服裝、配飾等各類非主流產品形態。
智能穿戴設備根據技術實現難易和功能特性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傳感器應用的智能穿戴設備,例如Fuelband智能腕帶、Jawbone Up智能手環、Fitbit Flex智能手環等。這些可穿戴設備,主要通過傳感裝置對用戶的運動情況和健康狀況做出記錄和評估,通常需要與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進行連接進行數據的分析、管理、顯示等應用;另一類是支持新型人機交互技術的智能穿戴設備,除可實現基于傳感器的應用,還可實現支持新型人機交互技術的應用。例如Pebble智能手表、Galaxy Gear智能手表、GoogleGlass智能眼鏡等,通過支持新型人機交互技術諸如新型顯示技術(例如柔性屏幕、微投影)、語音交互技術(例如語音控制)、增強現實技術、圖像識別技術(例如手勢識別、人臉識別)等方面,實現具有和智能手機類似的功能,通常與智能手機等設備配合使用,簡化智能手機的操作,將智能手機的通信、娛樂等功能在可穿戴設備上進行擴展。
智能穿戴設備在信息傳輸、人體感知等領域可作為智能手機等傳統智能終端的有益補充。一方面,可穿戴設備把智能手機上的部分功能抽離出來,以更好的交互方式呈現到用戶面前,使傳統智能終端在新型交互方式上實現功能延伸,功能延伸以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為主要代表,可實現穿戴設備的上網、導航、拍照等功能。另一方面,可穿戴設備注入智能手機所沒有的元素,進行功能創新,并使新功能與傳統智能終端已有功能形成互補,功能創新以智能手環、智能腕帶等產品為代表,發揮貼近用戶身體的主要特點,可收集并整理用戶運動及健康數據。
1.2 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競爭格局
智能穿戴設備目前仍處于起步期,眾多企業開始發力。2013年以來,移動智能穿戴市場逐漸升溫,各類產品涌現,應用領域拓展百花齊放,但產業目前仍處于起步期,產品規模均有限,軟硬件格局偏碎片化,消費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眾多廠商從2013年以來開始進入該領域,包括谷歌、蘋果、索尼、三星、Pepple、Nike、Jawbone、盛大果殼、映趣科技等國內外企業,先后推出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鞋等產品。2014年智能穿戴設備再次成為科技產品熱點,三星、索尼等在原有智能手表產品之外,推出智能手環及新一代智能手表等新品。其他ICT大廠紛紛跟進,英特爾發布多款產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耳塞、智能耳麥等,愛普生、Lumus等推出了智能眼鏡產品,國內華為、中興、小米、百度、奇虎等智能終端廠商和互聯網公司也開始跟進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產品領域,更多企業開始發力智能穿戴設備。
智能穿戴設備尚未形成類似智能手機領域寡頭壟斷的局面,呈現多元化發展?纱┐髟O備產品形態多樣,碎片化特征明顯,除了手環、手表、眼鏡等主流穿戴產品外,智能服裝、鞋、手套、書包、拐杖、首飾等其他創新穿戴產品也開始涌現,智能穿戴設備的應用場景和使用范圍正向服裝、家居、車載、安防等其他行業領域滲透,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發展的新思路。各企業針對不同形態的產品優勢各不相同,導致市場群雄割據的局面。據分析機構Canalys的市場數據,在2014年上半年,全球智能腕帶銷量440萬件,而智能手表約180萬件,腕帶和手表是可穿戴設備市場上的主要產品。Fitbit和Jawbone等早期進入的初創公司在智能腕帶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分別占據智能腕帶市場的前兩名,傳統ICT巨頭企業三星在智能手表領域呈現快速追趕態勢,憑借第二季度發布的多款新產品,其份額開始超過初創公司Pebble,與Pebble和索尼共同領銜智能手表市場。
2.智能穿戴設備關鍵技術發展狀況
智能穿戴設備不僅要求芯片、操作系統需滿足小巧和低功耗要求,以滿足設備可穿戴性和低功耗;還需支持更多樣的傳感器技術和新型人機交互技術,來感知周邊環境和實現多種操作模式。
2.1智能穿戴設備芯片技術
智能穿戴設備芯片向小型化、低功率化的過程發展,芯片呈現多樣化需求。已有產品通?煞譃閮煞N平臺架構。第一種脫胎于智能終端,以已有的手機應用處理器(AP)為核心硬件的通用平臺,功能強大,可以完成增強現實等一系列基于多媒體內容的交互功能,缺點就是功耗較高、待機時間較短;另一種與活躍于工控領域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結合,立足嵌入式技術,采用該類架構具有功耗低、響應速度快等優點,但是對增強現實等高性能人機交互技術的支持較弱,只能完成監控、記錄、提醒等簡單功能。高通、英特爾、MTK等產業巨頭以及我國君正公司已經相繼推出用于智能穿戴設備的定制化芯片,將加快智能穿戴設備的硬件成熟。
2.2智能穿戴設備操作系統技術
智能穿戴設備操作系統呈多元化發展,目前通常有三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一是面向功能相對簡單的基于傳感器應用的操作系統,通常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統,例如較成熟的實時操作系統(RTOS),在單一領域完成固定任務;二是基于已有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進行裁剪,大部分智能手表、眼鏡等產品便是基于Android、iOS、Tizen等操作系統進行開發,針對手機操作系統耗電量大、視頻加速和3D等占用大量系統資源等功能進行裁剪優化;三是專門針對可穿戴設備的操作系統,谷歌已經發布針對可穿戴設備的Android Wear系統平臺,可穿戴設備操作系統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化。
2.3智能穿戴設備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成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核心器件,生物傳感器、環境傳感器等新興傳感器廣泛應用。智能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根據功能可以大致分為運動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環境傳感器三類。運動傳感器在智能手機等傳統終端中已廣泛應用,主要實現運動探測、導航、娛樂、人機交互等功能,目前可穿戴設備對于運動傳感器的需求仍占據著主導地位。生物傳感器和環境傳感器等新興傳感器主要實現的功能包括健康和醫療監控、環境監測等,在可穿戴設備中也開始廣泛應用,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纱┐髟O備中的傳感器是人類感官的延伸,隨著傳感器小微型化與智能化方向的發展,智能穿戴設備將加速對多樣感知能力的整合。
2.4智能穿戴設備人機交互技術
人機交互技術成為智能眼鏡等廠商競爭的熱點,語音控制、手勢控制、微投影、骨傳導、增強現實等新型人機交互技術開始在智能穿戴設備中得到應用。語音控制技術的應用相對比較廣泛,并逐漸由智能眼鏡等產品應用開始向智能手表、智能腕帶等產品應用延伸。手勢控制技術有所突破,傳統手勢識別技術公司開始與智能穿戴設備企業展開合作,有望推動手勢識別功能在移動智能穿戴領域推廣使用。此外,微投影、骨傳導、增強現實等技術區別于傳統智能終端的交互技術,在智能穿戴設備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移動智能穿戴人機交互技術在不斷升級進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更新奇有趣的操控體驗,越來越直觀簡便和自然的人機交互技術仍將是未來智能穿戴設備的重要突破方向。
2.5智能穿戴設備續航能力
續航能力成為智能穿戴設備的瓶頸,需多種方案綜合解決。由于智能穿戴設備物理空間的限制,無法配備高容量的電池,它的續航能力成為影響用戶體驗的主要瓶頸。目前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解決該問題:一是從芯片、操作系統、屏幕以及終端互聯等各方面著手減少功耗,尋找性能與功耗的平衡;二是增加電池容量,例如彎曲電池技術可在縮小電池體積的同時增加電池容量;三是通過無線充電、極速充電、動能、太陽能和生物充電等技術緩解該問題,但這些充電技術大多處于研究實驗階段,尚未大規模商用。
3.智能穿戴設備產業生態發展狀況
智能穿戴設備產業鏈涉及芯片、操作系統、元器件、設備產品、應用、云平臺等眾多環節,目前由于移動智能穿戴產品和操作系統的碎片化,產業生態較松散,還未形成大的產業陣營,產業界已開始積極嘗試,基于自身優勢形成不同的產業鏈整合思路。
3.1以操作系統為核心整合移動智能穿戴軟硬件產業鏈資源
谷歌通過開放的AndroidWear操作系統平臺,允許第三方廠商加入生產各式各樣的穿戴設備,試圖用Android手機類似的合作方式整合全產業鏈的資源打造統一移動智能穿戴生態陣營,谷歌正在與電子產品制造商LG、摩托羅拉、華碩、宏達電和三星尋求合作,另外芯片廠商Broadcom、Imagination、英特爾、聯發科等也將加入陣營,此外,AndroidWear的出現,將讓應用開發回歸統一。
3.2通過云平臺打造移動智能穿戴云端結合生態鏈
智能穿戴設備不僅是硬件設備,更需通過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通過開放的云端技術、平臺和資源,與更多穿戴終端廠商和開發者合作,“云”與“端”結合,希望能夠打造一條云端結合完整的生態鏈。百度為TCL、OPPO、PICOOC、MUMU等其他硬件廠商的產品提供云平臺,同時與好大夫、青鳥健身、急救中心等健康服務提供機構取得合作,在云端進行聚合與分析,為用戶輸出較為專業的健康報告和服務。騰訊微信公眾平臺開始支持可穿戴設備接入,用微信同步、管理不同品牌可穿戴設備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微信的社交關系打通。
4.智能穿戴設備應用及商業模式發展狀況
智能穿戴設備可感知監測體征、環境、運動多種數據,并可快速收集和分析數據,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智能穿戴設備結合云端平臺,具有創新的商業模式。
4.1智能穿戴設備應用領域
智能穿戴設備在醫療、運動、娛樂業優先應用。在醫療方面,移動智能穿戴醫療設備通過體征數據(例如心率、體溫、血壓等)監測,基于更豐富和全面的檢測數據和后臺的云技術分析,可以提升診療水平,持續跟蹤患者情況,以美國CardioNet公司為代表,利用智能穿戴設備記錄患者的心電圖數據,開啟了移動智能穿戴醫療新模式。在運動方面,智能穿戴設備小巧便攜的特點將使其成為運動健身的理想輔助產品,以Fitbit、Jawbone Up為代表的運動健康類產品可測量時間、卡路里和步數,普遍受到用戶歡迎。在娛樂方面,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可實現類似智能手機的功能,在社交、游戲、照相、閱讀、上網等方面有比較廣泛的應用。
4.2智能穿戴設備商業模式
智能穿戴設備目前以硬件銷售盈利為主,未來更有可能的是通過軟件、服務銷售盈利。智能穿戴設備是以下三種商業模式的組合。一是硬件銷售盈利,智能穿戴設備在設計上通常具備時尚化和個性化,將可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從而獲得利潤,目前智能眼鏡及主流智能手環產品價格均較高。二是數據服務營銷,智能穿戴設備不僅是一種硬件設備,更是通過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通過控制、搜集更多的數據,進行基于數據的營銷。三是軟件銷售盈利,智能穿戴設備生產商可建立類似應用程序商店的平臺,從軟件的銷售中提成。
5.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現狀
近年,國內智能手環市場擴張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國內智能手環市場規模達到20億元,2015年智能手環市場規模在46億元左右。智能手環市場市場增速在今后幾年有可能放緩,主要是受智能手表市場的影響。在國內智能手環市場上,華為以32.9%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小米以20.1%的占有率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樂心,市場占有率為7.9%。綜合來看,華為和小米兩大品牌占據國內智能手環市場超過50%的市場份額,市場比較集中。
2013-2017年中國智能手環市場規模統計及預測
中國智能手環市場競爭格局(單位:%)
智能手環作為可穿戴設備的重要力量,2015年上半年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1-6月中國智能手環市場參與競爭的廠商數量持續增長,從1月的37家增長到6月44家,有7家廠商新晉加入。而在售的智能手環產品也從1月的54款上升至69款,增長了15款之多。從產品關注來看,2015上半年智能手環市場上,三星Gear Fit R350以17.2%的關注比例高居榜首,華為Talk Band B1則以14.8%的關注比例獲得第二位。整體來看,兩大產品的領先優勢顯著,其他上榜產品關注度均在9%以下。整體來看,上榜的十大產品分別來自三星、華為、玩咖、Jawbone、佳明、微軟、索尼、Fitbit八家品牌旗下,其中華為三款產品上榜,產品數量優勢明顯。從價格結構來看,2015年上半年智能手環市場上,501-800元價格段產品用戶關注度相對集中,超三成。其次千元以上產品,獲得21.4%的關注比例。其他價格段產品關注度均在兩成以下,801-1000元稍高,為18.2%。
2015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環市場產品價格關注格局(單位:%)
結束語
智能穿戴設備極大提升了用戶數據感知與控制能力,對用戶數據與隱私保護以及可穿戴設備安全風險更加突出。首先是用戶隱私收集風險空前,移動互聯網巨頭將用戶賬號系統與海量感知信息相結合,空前挖掘、釋放用戶的數據信息,可穿戴設備所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有可能泄露;其次是信息主權問題更加凸顯,通過可穿戴設備獲取的各種數據如果跨境傳輸并存儲在境外應用服務器上,將直接影響國家的信息主導權及經濟社會安全;第三是非法遠程控制威脅加劇,可穿戴設備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關系人民生命財產(例如醫療健康設備、車載系統等),如被非法入侵控制將造成嚴重后果。此外,可穿戴設備偷拍偷錄和對人身安全的影響也備受關注?纱┐饔嬎阍O備的拍照、攝像、錄音等功能更加隱蔽,由此引發的秘密泄露問題將更趨突出;同時,可穿戴設備因為貼近人體,其近距離輻射和散熱對人體健康(特別是孕婦)的影響尚不明確,引發公眾普遍擔憂;部分與皮膚長期接觸的可穿戴設備可造成使用者產生皮膚不適或過敏反應等。為推動智能穿戴設備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針對智能穿戴設備的標準和檢測規范,也需盡早進行研究和制定。